昨天和老公去看了KANO, 一直以為這部片是魏導的電影, 後來才發現原來是演員馬志翔導片
魏德聖監製, 截至目前為止, 2/27才上映短短一周, 票房已經快要破億~
電影描述1931年,嘉義農林高中棒球隊,代表台灣出賽阪神甲子園棒球場的故事。
片中很多讓人熱血沸騰的對話, 對於人性與運動員精神的刻劃可以說自然而不矯情....
KANO雖然很勵志卻不會讓我覺得很八股~感覺台灣電影真的已經走出另一個境界, 除了本土化
已經有像日本電影一般在小市民的生活中, 有一種無法忽視的民族堅韌性與魅力!
在看這部片子之前我沒有作太多的搜尋, 只大概知道是描寫日據時代嘉義的棒球隊打入甲子園的傳奇故事
因為網路上太多朋友在瘋傳, 連我廣電系的同學也說好看( 要讓讀電影的說好看, 應該差不到哪兒去~)
看了之後果然不負我的期望~~劇中對於1930年代的考據嚴謹,讓我很快就可以進入那個時代
不管是佈景, 農田, 演員, 甚至是每一個人的日本話, 台語, 客家語, 甚至是鄉音就像走入了那個年代
先不論網路上有人批評日本皇民化的文化背景, 全日語的片子, 或是只有日本人才可以訓練好球隊的聲音
在那個日據時代的背景, 國語本來就是" 日本語", 那學生們和老師之間的對話是日文是非常合情合理的~
而且我深深被劇中" 若怕輸, 想辦法贏" 還有" 永不放棄" 的精神給感動~
面對失敗大家都會恐懼, 但是若能越過那條線, 就到達下一個境界
片中一直強調要怎麼樣才能結出美麗而碩大的果實? 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!
當你已經沒有退路, 才會拼盡全力也要達到目標~~像這樣的運動精神真的很令我感到熱血激昂~~
那為甚麼這部片不是魏德聖導演而是讓馬志翔來導呢? 以下我節錄了(聯合報 [10個問題, KANO沒秘密] )
2006年魏德聖一心想拍電影「賽德克˙巴萊」,沒事就畫起電影分鏡圖,有一天他畫累了,
走到書局發現一本書中談到1931年嘉農棒球隊打進日本甲子園的事,當時魏德聖既驚豔又羞愧,
因竟不知道台灣曾有過這樣美好的故事,「好像到了快40歲,才找到自己的身世。」
之後他和共同編劇陳嘉蔚向嘉農校友會長蔡武璋請益,又親自訪問當時尚在人世的
嘉農球員蘇正生,寫出劇本。
2011年魏德聖在「賽德克˙巴萊」後製期間認為,經「賽」片的歷練,
劇組無論對1930年代的台灣歷史文化、生活細節都了解,建築搭景、
服裝造型等技術均已熟悉,於是決定接著拍攝同樣發生在1930年代的「KANO」
「賽德克˙巴萊」宣傳期間,馬志翔問魏德聖接著要拍什麼,
魏德聖說「想拍一個小的、棒球的電影」,體育出身、打過少棒的馬志翔立刻說
「我!我!我!」本來只想演出,後來看過劇本深深感動,很希望執導。
而魏德聖宣傳期後一直覺得情緒煩躁,精神狀況不適合導戲,
加上他對棒球的專業不如馬志翔,因此將導演重任交給對方。馬志翔說,
除棒球、他的演員背景在執導「KANO」時也讓他更能以演員的語言和演員溝通。
馬志翔雖然是第一次導戲, 但是劇中的氣場與人物的心竟絲毫沒有新銳導演的感覺, 讓我非常讚賞~
而最讓我驚訝的是裡面的棒球演員, 原來都是劇組從全台各地高中與大學球隊五千名球員中海選,
最後脫穎而出者再接受半年的訓練,課程包括有體能、表演與日語。為了演出,這群學生演員都休學一年。
我一直以為劇中的演員大多是日本人直接演出, 沒有想到這群將日本話講得活靈活現, 演技生動自然的少年們
竟然都是素人演員? 而且為求劇中球技的到位, 真的都是運動員背景出身!! 可見台灣不是沒有演員的人才
也不是只有外表的偶像可以演( 應該說他們根本不會演.......聽他們講台詞真的快要吐了), 台灣有很多很多在鏡頭
下也能像日本像韓國有堅毅眼神與讓人無法移開目光的超棒演員!!!! (看看下面那些球員, 怎麼可能才訓練半年阿)
當然除了這些年輕球員, 不得不提片中的靈魂人物:近藤兵太郎
以下節錄GQ2月號來介紹一下這位貫穿整劇靈魂人物的演員: 永瀨正敏(ながせ まさとし)
<左圖為當時的監督近藤兵太郎, 而右圖為日本天才級演員永瀨正敏>
對永瀨正敏而言,《KANO》在他的演藝生涯履歷上,不只是一部電影。
被日本媒體譽為「天才型演員」的實力派影帝,
完美出飾電影中的靈魂人物——棒球教練「近藤兵太郎」一角。不論是鏡頭前後,
永瀨正敏強烈的個人魅力,如同棒球襲捲世代的聲威一般,絲毫不受時間、國界與疆域的限制。
1983年,還在日本九州宮崎縣崛越高校唸書的永瀨正敏,自一場五千多人的試鏡中脫穎而出,
以相米慎二導演的青春電影《ションベン・ライダー》正式出道;一九九一年更憑山田洋次導演的
《兒子》一片,獲得日本奧斯卡獎與藍絲帶獎最佳男配角的肯定。
一路走來,永瀨正敏始終以電影為主力舞台,在日本、美國都有相當傲人的成就,至今累積近70部作品。
在入行第30週年的當口,永瀨正敏幾經長考,終於答應演出《KANO》近藤兵太郎的角色。
「若以30年為電影人生的一個階段,我在2013年接的戲,都是這30年來曾經合作過的導演,
多半是友情演出。想要藉此答謝他們一直以來對我的提拔與照顧。」
雖然《KANO》監製魏德聖與導演馬志翔兩人皆不在昔日夥伴之列,
所幸有舊識林海象導演居中斡旋,方能成就這番跨海合作的美事。
事實上,《KANO》在與永瀨正敏接洽時,正好是台灣、日本與中國為了釣魚台主權
爭奪不已的敏感時機。
「我看了《KANO》的劇本,心想:這部電影應該需要找很多日本演員,但也可能會有些經紀公司
出於政治考量而婉拒協助吧?」或許是個性,也或許是一股說不上來的義氣,永瀨正敏認為自己
更該在此時挺身而出。
「台灣與日本在80多年前能有這樣緣分與故事,是非常難得的。而且,台灣與日本既然是鄰居,
就更不需要分『你是台灣人』、『我是日本人』,不應該受國家、國籍的限制,而是要同心協力,
一起讓國家更好。」因著這樣的想法,永瀨正敏覺得,自己應該要接下《KANO》的演出。
這一番話,更顯得永瀨正敏活脫脫就是《KANO》中魔鬼教練近藤兵太郎的翻版。日治時期,
在台灣這塊殖民地上,基於「日人擅防、漢人擅打、番人擅跑」的堅持,近藤兵太郎不畏他人嘲弄眼光,
獨排眾議,單純以實力考量,為嘉農組成一支空前的棒球隊,在球場上實現了民族融合。
「近藤兵太郎在那樣的年代氣氛之下,可以憑著一己信念,突破種族藩籬與種種困難,
將嘉農棒球隊一路送進甲子園,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。何況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、
近藤兵太郎是一位真實的人物,那使我更想讓更多台灣人、日本人,甚至整個亞洲圈與世界,
都知道這個故事與這個人的存在。」
答應了《KANO》後,永瀨正敏對劇組提出要求,希望可以找到更多與近藤兵太郎相關的資料,
甚至是直接認識近藤兵太郎的人。透過一番轉折,真的聯繫上一位曾受過近藤兵太郎指導的球員。
雖然沒有機會見到面,耄耋之年的老者,回憶起當年球場上的情景,仍是歷歷在目、宛如昨日。
他將腦海中關於近藤兵太郎的一切,仔細地如數回覆給永瀨正敏:他的說話方式是如何?
訓練球員的方式又是如何?他會做些什麼、不會做些什麼?從這位學生寫來的內容裡,
永瀨正敏深深感受到近藤兵太郎的嚴苛與紀律。
「近藤兵太郎雖然很嚴,但我更相信的是,他一定也是個溫柔的人。」若非如此,不會在這麼多年後
,學生們依舊一如往常地愛戴他、尊敬他。「我在信中看到近藤兵太郎藏在嚴格之下的溫情,
以及他對球員們的期待與擔憂。」如何呈現近藤兵太郎隱在鐵面底下的柔軟的心,
是永瀨正敏最希望帶入《KANO》的關鍵之一。
在大銀幕上活躍了30年,每一部電影,對永瀨正敏都是截然不同的挑戰。
「最記得參演第一部作品時,完全沒有演戲經驗,而且當時的導演是即使你問他『我該怎麼演』,
也只會給一句『既然是你要演這個角色,應該是你最瞭解』這樣看似冷淡的回應,
完全沒有要給你更多指導的意思。一開始摸索得很辛苦。」來到台灣,與《KANO》
裡飾演嘉農棒球隊球員們的素人演員一起站在球場上,不斷讓永瀨正敏想起以前生澀的模樣
,甚至憶起小學時參加少棒隊、擔任中外野手的自己。「在台灣拍戲讓我想到很多以前的事,
感覺一點都不陌生。」
「演了這麼久的電影,我始終認為自己是個很笨拙的演員。」
永瀨正敏謙稱媒體對他的「天才」讚譽是種「誤報」,「就像有些人讀書臨時抱佛腳可以得到好成績
,但我是那種需要挑燈夜戰的苦讀型學生。」純就效率而言,永瀨正敏說過去自己一次只能
專注在一部電影上,無法同時軋兩部戲,算是沒有效率的演員。一面說期待未來可以有所改進,
一面又笑自己,如果一直都是這樣,要改變可能也不太容易。「我在滿30年時接拍《KANO》,
在我的第31年,第一部上映的電影就是《KANO》。對我來說,31年是另一個新的階段,
也等於是新的開始。」之於台灣,《KANO》是一段劃時代的史實;之於永瀨正敏,
《KANO》則是他獨具意義的頓點。
呼~~一下子寫了這麼多先休息一下, 還是讓大家在周末時刻自己進電影院看看這部熱血沸騰的電影
喚起你的野球魂吧!~~~
下一篇我將會介紹真正的嘉義農林子弟與飾演的演員背景, 請大家期待喔^^~~
留言列表